腦中風及相關的血管病變-控制及治療 (下)
臨床使用的檢查工具包含:病史詢問、抽血、心電圖、頸部血管超音波、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。藉由影像的評估,現在更能夠找出確切的病因。找出病因,才能呼應治療需求。
急性之治療
在急性期,再灌流(reperfusion)、避免神經症狀惡化,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治療的內容,從「開始有症狀」至「就醫時間」的時程長短有很大的不同:
● 剛發生的3小時之內
■ 應至醫院急診做緊急電腦斷層併顯影劑檢查判讀,當場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測得的NIHSS分數(神經理學檢查的結果作評分)及病史,決定是否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(IV-tPA),此治療對於小中風特別有效。
● 灌流治療的黃金時間
■ 因大血管硬化狹窄引起該處急性中風的病患,在緊急腦部電腦斷層併顯影劑的檢查之下通常可立刻辨識,此時應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是否啟動血栓去除術(intra-arterial mechanical thrombectomy)。因介入時間點越早,預後越好,故健保目前有給付於:(1)病發後第8小時內的前循環腦血管、(2)病發後第24小時內的後循環腦血管的血栓去除術費用。由此可知,病患或家屬在辨識至就醫的時間長短非常關鍵。
■ 病患在以上治療後,或者因病情或病史不適合做以上的治療者,皆建議後續投予大劑量抗血小板製劑及點滴持續注射,後續住院觀察及銜接復健。
慢性控制
● 病因控制
一般的腦血管狹窄硬化患者,高血壓、血糖、血脂肪、及戒菸的嚴格控制非常重要,並建議長期使用口服抗血小板製劑。於影像辨識出重要幹道血管高度狹窄者,建議進一步血管攝影及考慮血管支架。
若為心律異常或心臟結構異常引起之腦中風,除了慢性病預防之外,應視情況開立口服抗凝血劑。影像學檢查非常重要,若判讀上強烈懷疑是心臟血栓相關,但單一張心電圖抓不到問題時,就有必要追根究柢,執行24小時心電圖、胸前心臟超音波、甚至經食道心臟超音波。再根據發現的結果,偕同心臟科醫師診療。
若為年輕型中風患者,除了須考慮前述的因素外,另需再考量其他特殊疾病、家族史或基因檢測。
● 後遺症控制
腦中風後,最重要的是發病後的前六個月黃金時間的復健(包含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)。復健目標為生活功能之維持及進步,包含肢體力量之訓練、平衡訓練、吞嚥訓練、減少關節攣縮、預防跌倒、預防褥瘡,都是長照重要的議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