腦中風及相關的血管病變-病因(中)
在國際TOAST分類上,將缺血型腦中風發生的原因分為:小血管梗塞(25%)、大血管粥狀動脈硬化(25%)、心臟血栓(20%)、罕見疾病相關(5%)、及其他不明原因(25%)。
在影像量測直徑小於1.5cm的血管梗塞,即俗稱的小中風。好發位置大多在大腦放射冠、基底核、內囊或橋腦,絕大多數有輕至重度半側偏癱,但較少有生命危險。病理變化通常與慢性病有關聯,包含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血症、抽菸、年紀。
第二大類屬重要血管幹道的栓塞病變,以邊緣區中風 (borderzone infarction) 和大範圍梗塞較為常見。前者,我們可以想像血管就像河流,越接近河流的土壤越有豐沛的水分,而距離交錯的兩條河流間最遙遠的地方,就是邊緣區(borderzone,最容易因乾旱而缺水的灰色地帶),病程進展常常亞急性而不顯著。而後者,可以想像整條河流壅塞,其支配範圍出現缺血甚至壞死,臨床病程較為惡性,容易短期腦壓上升,通常急需住院觀察。重大血管病變,除了與小中風的危險因子重疊,還需診察是否有次發性的因子,例如體內血液不足、心臟衰竭、敗血症或其他內科疾病。
第三大類,來自於血栓,通常是由於心臟的節律 (特別是心房纖維顫動)或結構異常(例如感染性心內膜炎、心臟卵圓孔未關閉),造成心臟有長期擾流及血栓。這類的病患,症狀上可像小中風、也可像大範圍梗塞,端賴心臟打出的血栓大小而定。病程上,相較於前兩類的中風 - 容易在靜態時發生 (例如:半夜睡覺起來上廁所、起床時、休息時) -這類型病患常以「現在進行式」呈現。(例如:吃飯到一半,正在工作時,正在運動時)。影像學上,楔形或天女散花式的梗塞型態別具特色,且常伴隨大小不一的局部出血。心臟之外,血栓的來源也可來自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塞、外來注射物、或癌症。
其他罕見原因,則以風溼免疫科疾患 (血管炎、抗磷脂抗體症候群…)或遺傳性疾病(CADASIL, MELAS, 法布列式症Fabry’s disease …)為大宗,這類好發於小於45歲的年輕患者。